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親近莫扎特故鄉-薩爾斯堡的方式


薩爾斯堡以莫札特出生的故鄉聞名,也是自古以來是主教的領地,從維也納乘火車約三小時半可以到達,像大多數城市一樣,有河流貫穿城市,我們聽從旅館櫃檯的建議,延著河岸走就可以到舊城區觀光,於是展開了親近薩爾斯堡最愜意的旅程。

沿著河有行人專用的道路,不會被其他交通工具干擾

沿著何道轉彎,薩爾斯堡出現在眼前

在陽光下,走在河岸的步道上欣賞秋天的景色


如果坐遊覽車這漂亮的房子是不會入鏡頭的




一般的民宅對公共空間的美觀也很重視




照片中好像我要被保護
莫札特在黃色樓房誕生,現在是博物館與廣場,擠滿觀光客

薩爾斯堡古城堡所有的建築都以防守為目的

參觀中古世紀主教建立固若金湯的城堡,還是需要點體力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奧地利的鐵道之旅

                           旅行就是一種學習方式

旅遊前就買了一本德國與奧地利鐵道之旅,書內的插圖有紅白色的火車車廂,穿梭在阿爾卑斯山谷,心裡想這只有一張相片,火車要坐三四個小時,真的有那麼美嗎?在講德語的火車站買票,會不會有困難?經過這次經驗,發現自助旅行需要事前將旅遊地的資訊收集後,到實地與路標告示牌結合,大概沒有問題,如果有意外失誤,不也是自助旅遊的一種經驗。




奧地利的火車採開放式時間,當天到某地任何一班車都可以搭,非常便捷


兒子從小對文字的接收程度不錯,看德文也一樣,凡是標示牌路標的資訊能迅速吸收,成為本次旅遊最佳嚮導












 
 

在售票亭前研究如何買車票
 

利用車廂內的鏡子自拍一張照片
連結奧國國內中距離的快速列車
這是在梅克的小火車站

每一個城市大站都有旅客服務中心可以詢問

從火車看窗外阿爾卑斯山小村落飛馳而過

在維也納西站經過改造,現代感十足,並且將窗明几淨的咖啡廳導入車站哩,購物的區域也很完善
從維也納西站搭這種高速特快車(RJ)道匈牙利首都 布達佩斯僅需要2小時50分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維也納的咖啡文化與蛋糕

維也納在1685年的時候誕生了第一家咖啡館,比巴黎還早,咖啡是從鄂圖曼土耳其傳入維也納的,當時還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喝法,例如將熱咖啡裝在附有把手的玻璃杯李來喝,叫艾斯班拿(Einspanner)。在國外稱之為維也納咖啡的米朗琪(Melange),指的是在咖啡裡加入打發泡的牛奶,以維也納為發祥地。

咖啡放在小銀盤上,會附上一杯水

旅遊書建議的特大號炸豬排店,藏在這個小巷內
將豬排打得很扁再去油炸,實際份量沒有那麼誇張


10月下旬維也納戶外咖啡館,貼心得準備暖爐與羊毛椅



在室內的咖啡廳裝潢安靜 而悠閒,只點一杯咖啡就可以消磨半天時間



























 


 



 

                                             後記
維也納除了咖啡,主餐炸豬排與清燉牛肉外其他並無特色,奧地利全境沒有靠海沒有海產,對來自台灣的我們有些不習慣,經常到處找外帶的泰式炒麵,再買些啤酒水果,回旅館用餐。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維也納城市形影與對話

城市的印象是靠口述,畫作,照片等流傳下來,另外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與傳奇,這些都是城市居民共同擁有的重要資產,而旅行者是依靠自己生活的經驗興趣,還有最重要的機緣,建立屬於自己的城市記憶,架構屬於自己的空間地圖。
(節錄自都市形影與對話[義大利],邱茂林.郭英釗 著)
維也納著名的聖史蒂芬教堂與霍夫堡王宮觀光客太多,選一個在霍爾市場的青年風格的機關大鐘入鏡,也可以感受維也納的文化氣息


  
 維也納舊城區內有數個廣場,都有顯示王室或是宗教的權威雕像
從U1地鐵站出來,馬上看到許多觀光客與咖啡廳
穿梭在維也納舊城區的小巷內,有時一個咖啡館或是酒莊陳列館會讓人驚艷

建議地面電車是接近維也納
舊城區最佳的交通工具
  

走累了,在無名小巷的櫥窗前休息



 在維也納舊城區自由行,沒有到哈布斯堡王朝霍夫堡看皇帝的起居室,也沒有到皇家歌劇院聽古典音樂,似乎有入寶山空手而回的感覺,但是一直穿梭在舊城區的小巷內,也可以體驗到文化氣息,不要看價格欣賞櫥窗也是旅遊的樂趣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老兵散走日誌


  

2012年10月2日星期二下午5時老兵散走從向天池至北投三清宮等候公車

從向天山下山時看到淡水的夕陽,這是秋天傍晚每天有的景色,只是沒有退休,沒有四處散走,已經忘了夕陽會這麼美。

大隱隱於市
泰山巖位於新莊明志路小巷內,四周亦被高樓包圍,卻一點不損百年古蹟的風貌

就是這種感動,讓我們這些老兵努力到處散走,留下蹤跡



吃飯也是重點之一,在新莊IKEA吃早餐,咖啡無限續杯40元,營養早餐79元物美價廉


掛在單槓上的人,曾有他們的頭銜與責任,如今都放下了,現在剩一隻500元,有人喊價嗎?


別以為美美相片的攝影師是見不得人的,結果是成員中身材最好,人最帥的



散走時都會遇上熱心的路人,這位穿白衣的輔大體育老師告訴我們到泰山巖的路,還不斷的叮嚀晚上不要超過12點睡覺,才不會黑眼框



為了這盤沒有雞肉的紅糟雞(250元),這群經常處理客戶抱怨的人便成了"澳客"抱怨沒肉又太貴,老闆娘說"賣紅糟雞實在沒賺錢,你們先嚐一下,我再補一些肉",結果我們又叫了一大碗飯變成紅糟雞飯,確實有古早母親的味道,只是連吃三碗胃撐到不行。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在沙巴神山原始森林如何見樹又見林


在沙巴的原始森林中很難觀察個別的一棵樹






在森林中看見一棵特別的樹會用相機框起來


 一個憂慮國民所得成長率無法保2%的中年人在神山與當地小女孩交會

         參加123社區種子師資讀書會的迴響
時間                   時間:101819日下午2
地點                   地點:  永和社區大學辦公室
導讀                   導讀老師:黃泰山老師
書名                   書名: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作者                   作者:強森(Johnson  Allan ,G.)
譯者                   譯者:成令方,林









        前言

     民國101716日到馬來西亞沙巴旅遊,體驗熱帶雨林神山的風景,當時抱著憂心經濟情勢的心情,看到在神山等車的小女孩,想預測她的未來,會有與我一樣的煩惱嗎?到8月初永和社區大學通知有讀書會,主題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看題目就知道一定精彩,讀書會僅讀第一章「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黃泰山老師就將全書的精髓透過導讀,讓我感觸很多也產生一些迴響,不吐不快。

                        從書名開始說起
    「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光從書名就吸引我,「見樹又見林」能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看社會現象,產生一些核心的概念,就叫實踐社會學吧,作為體驗社會體系,作為實踐社會生活及承諾的根據,這種實踐社會學不是偏重社會正義或是社會救濟,而是如何在社會體系下生活,社會是如何運作,黃泰山老師從企業、勞工或經濟的生產與消費導入,在我熟悉的領域下能更能產生共鳴。

 第一章-森林與樹群還有那件事

 森林就是一堆樹的組成,可是,也沒那麼簡單。森林不只是一堆樹的組成,這些樹還是以一種特別的關係在組成。
樹與樹之間的空間,不是哪棵樹的特質所決定的,也不是所有數的特質相佳的結果。比這更複雜,關鍵在於,必須了解樹與樹的關係,才能明白森林之所以成為森林的原因。
如果社會學能教大家就這一件事,可以充分幫助我們了解社會生活,那我認為,這件事就是:我們總是在一個比我們自身更廣大一點的世界參與著社會生活,如果我們要了解社會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對人們的影響,我們就必須了解那個大一點的世界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在其中參與。

作者認為人們思索事情時,總是傾向個人化,把社會啊,公司啊,大學啊,就當作好像特定時空下一堆人的聚集,這種個人主義的思考方式,往往把一些國家大事窄化到那幾個我們認為的主事者的個性在影響,如大企業家太「貪婪」,主政者腐敗無能,欠缺有為的個人特質,窮人就是因為懶惰的個性導致的,這種認為社會環境就是個人的集合,是「見樹不見林」的觀點。
如果想暸解社會生活,就好像明白森林之所以成為森林的原因,社會學能教我們的「那件事」就是了解那個大一點的世界是什麼?我們又如何在其中參與,作者稱之為「社會體系」,例如:學校、家庭、企業等都是社會體系,在社會體系的成員互動中,會有想法、感受與行為,會鋪成一條大家都選擇阻力最少的路就是「社會運作」。這一段敘述有些抽象,但黃泰山老師用為什麼大企業家已經家財萬貫,但是還繼續要求企業要賺錢?是企業家貪婪?還是有一個體系運作使企業家必須不斷的追求佔有率及利潤,強調要競爭創新,像眾人在玩搶位子的遊戲一樣,企業家也許是自願也許是被迫,但企業家都知道只有搶到利潤的位子才是阻力最小的路,也是企業運作的重心,一種企業家不願也不敢違背的遊戲規則。
作者也用大富翁的遊戲來說明「社會運作」,大富翁的遊戲就是我會想盡辦法要贏,就算與自己的小孩玩大富翁的遊戲,我都會想贏,並不是我貪婪,而是遊戲設計的重點就是要贏,只要贏才是阻力最小的一條路,在玩大富翁遊戲的同時,我們也覺得要遵守遊戲規則,就算是我們與自己的子女一起玩此種遊戲,我們也會說:「對不起!我把你最後一塊錢給拿走,因為遊戲規則就是這樣啊!」,這就是作者說的「森林不只是一堆樹的組成,這些樹還是以一種特別的關係在組成」,也是作者說的那件事

         跟我們有關,也跟我們無關
這個世界並非我所創造,這使我不會為這些社會問題感到罪惡自責,這畢竟不是我的錯,然而,社會學同時也讓我了解到,對於如何參與這個社會,我是如何在做選擇,而我的選擇又帶來什麼效應,為什麼會有這些效應。

看到這段話讓我釋懷不少,回顧自己在職場數十年扮演的角色,是企業家「效率的守護者」,為追求利潤的效率達到最高,也做出一些不得已的處置,作者認為對於「社會運作」造成苦難的後果,大可不必覺得罪惡自責,社會的貧窮問題、種族歧視、環境污染不是我們一手造成的,無須內疚與自責,但也並非與自己完全無關,我們為了生存,選擇一條阻力最小的路──從衆,雖然這個選擇並不輕鬆,但是不表示我們就會一直從衆,因為社會體系不是某件東西,社會體系是一種持續的過程,人們有所行動,想要讓體系運行,體系也不斷的改頭換面推陳出新,所以作者一直強調我們還是可以「選擇」,選擇看清楚社會運作產生的「不公平」、「非正義」、「享有特權」的現象,當我們看清社會運作與個人生活關係時,我們能選擇我的責任是什麼?我能做什麼來改善現狀?我如何能提供出路?而不要成為問題的一部份。

       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實踐社會學並不是要我們找出罪魁禍首,而是要激發我們提供一部份出路的潛力,而非成為問題的一部份。
如果社會體系及其影響面是不斷的更替出新,而這種更替出新是由於人們的社會參與使然,那麼改變的契機是無限的,只待我們去挖掘,並展開行動。
本書用「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社會生活的結構」、「人口與人類生態學-人類、空間、場域」、「我們、它和社會互動」四章內容,以見樹又見林的方式說明人與社會體系互動的關係,讓我們看清社會運作背後的原因,與那條阻力最小的路,但並不是要我們一昧的「從衆」,或要找出罪魁禍首,作者要我們選擇作為提供出路的一部份,而不是成為社會問題而努力,就是一種實踐與承諾,相信社會體系運作會因為我們不斷的參與,會不斷的更替出新,這改變的契機會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