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德國西部旅遊見聞(一)

 


                                                 前言

20156月自行安排行程,由荷蘭進入德國的法蘭克福到紐倫堡,從科隆回荷蘭史基浦機場共計14天,接觸了德國車站詢問台票務人員、火車車掌、小販、及各地餐飲或博物館的服務人員,像我這種語文不通的亞洲觀光客,初到德國心中不免有些害怕,不過在這次旅途的火車上,德國年輕人要幫我高舉行李箱至架上,還有在博物館一位德國太太主動要幫我們夫婦倆合照,雖然語言不通,卻可以感觸到熱情與友善的態度。


再次過境海牙,一定要參觀收藏戴珍珠耳環的女孩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在德國問路的經驗






 在國外地區要問路除了在遊客中心拿了當地地圖。但是還是看不懂德文地名,只能用問當地人,我們花一歐元買一個春捲,順便詢問哪裡可以買船票,花七歐元買一包蘋果乾,詢問小販大教堂怎麼走,天氣下雨躲到西藥房門前,只有問藥劑師玩具博物館還有多遠,當然還是需要導遊書上的德文地名,剩下的就是向左轉或向右轉,可以省許多冤枉路,自助旅行發生不可預期的事是無可避免的,但是能在處理過程中與當地人互動,不論用手勢表情或一句謝謝,都是一種驚喜或記憶。

市集的水果攤是蔬果的補充站也是問路的情報來源
 
                               紐倫堡日耳曼國家博物館的人權之路

 
 旅遊書上說日耳曼國家博物館就在車站附近,離我們住宿地點不遠,就依地圖沿著護城牆走,遠方看到歌劇院,也沒有看到像博物館的恢宏建築,心中不免納悶德國的國立博物館怎麼沒看到,終於看到標示跨過護城牆就到了,只見到兩層樓紅色的建築前的廣場,矗立著30根白色的柱子,上面刻著各種文字,第22根文字我認識:「每個人有權在安定環境下施展自己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創造力」,在異鄉看到繁體文特別感動,隔壁的柱子刻著日文,原來這是猶太建築師卡拉凡將世界人權宣言三十條用各國文字刻在柱子,矗立在博物館前的「人權大道」,由猶太人在納粹反猶太人主義的發源地紐倫堡博物館前,矗立世界人權宣言,氣勢恢宏而意義深遠。


 

 

           日耳曼國家博物館的環保建築
 

 物館建立於1871年,是中世紀修道院改建而成,廣場前「人權之路」白色柱子非常顯眼外,立刻被大門入口透明玻璃帷幕建築所吸引,完全看不出是120年歲月頹破的舊建築,德國對歷史古蹟的維護,除了修舊如舊外,往往將舊建築加上先進的建築器材,透明的玻璃帷幕與修道院完美的結合,是日耳曼國家博物館建築的特色,館內玻璃帷幕將自然光投射室內,光鮮明亮又能節約能源,歷史文物地保存與環境保護概念在博物館能感受到,只是德國人做的太徹底,玻璃門擦得太乾淨,我粗心地觀賞隔壁地展示,一頭撞上玻璃,頭腫了一個包門才自動開,我也不敢說什麼,能申請德國國賠嗎?  



 



1871年修道院改建卻ˋ用玻璃帷幕引進自然光


館內展出德國畫家的畫作
日耳曼國家博物館入口處










後紀


博物館的東柏林舊街牌
 
 


 

日耳曼國家博物館內網羅了文物豐富,入門大廳有一大面牆貼滿了街道牌,有些是街道名稱,還有些被黑墨塗鴉,這些牌子不像歷史古蹟也沒有特殊造型,好奇心驅使下詢問館內售票人員,她說是東柏林拆下來的街牌,並指引我們看告示牌,原來這是德國藝術家Raffael Rheinsberg在柏林圍牆倒塌後,收集東柏林各地拆下來的街牌,有些是人名如胡志明街,或具有意識形態的街名,及現在仍沿用的街名,那些被塗黑的街牌,提供了1989~1990年間東西德居民,在統一過程中面臨的 衝擊,留下鮮明的證據,德國人對民族文物保存,與冷戰時期東西柏林分隔兩地情感親情的衝擊,維護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這面東柏林街牌牆再一次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