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巴的原始森林中很難觀察個別的一棵樹 |
在森林中看見一棵特別的樹會用相機框起來 一個憂慮國民所得成長率無法保2%的中年人在神山與當地小女孩交會 |
參加123社區種子師資讀書會的迴響
時間 時間:101年8月19日下午2時
地點 地點: 永和社區大學辦公室
導讀 導讀老師:黃泰山 老師
書名 書名: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作者 作者:強森(Johnson Allan ,G.)
譯者 譯者:成令方,林
前言
民國101年7月16日到馬來西亞沙巴旅遊,體驗熱帶雨林神山的風景,當時抱著憂心經濟情勢的心情,看到在神山等車的小女孩,想預測她的未來,會有與我一樣的煩惱嗎?到8月初永和社區大學通知有讀書會,主題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看題目就知道一定精彩,讀書會僅讀第一章「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黃泰山老師就將全書的精髓透過導讀,讓我感觸很多也產生一些迴響,不吐不快。
從書名開始說起
「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光從書名就吸引我,「見樹又見林」能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看社會現象,產生一些核心的概念,就叫實踐社會學吧,作為體驗社會體系,作為實踐社會生活及承諾的根據,這種實踐社會學不是偏重社會正義或是社會救濟,而是如何在社會體系下生活,社會是如何運作,黃泰山老師從企業、勞工或經濟的生產與消費導入,在我熟悉的領域下能更能產生共鳴。
第一章-森林與樹群還有那件事
森林就是一堆樹的組成,可是,也沒那麼簡單。森林不只是一堆樹的組成,這些樹還是以一種特別的關係在組成。
樹與樹之間的空間,不是哪棵樹的特質所決定的,也不是所有數的特質相佳的結果。比這更複雜,關鍵在於,必須了解樹與樹的關係,才能明白森林之所以成為森林的原因。
如果社會學能教大家就這一件事,可以充分幫助我們了解社會生活,那我認為,這件事就是:我們總是在一個比我們自身更廣大一點的世界參與著社會生活,如果我們要了解社會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對人們的影響,我們就必須了解那個大一點的世界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在其中參與。
作者認為人們思索事情時,總是傾向個人化,把社會啊,公司啊,大學啊,就當作好像特定時空下一堆人的聚集,這種個人主義的思考方式,往往把一些國家大事窄化到那幾個我們認為的主事者的個性在影響,如大企業家太「貪婪」,主政者腐敗無能,欠缺有為的個人特質,窮人就是因為懶惰的個性導致的,這種認為社會環境就是個人的集合,是「見樹不見林」的觀點。
如果想暸解社會生活,就好像明白森林之所以成為森林的原因,社會學能教我們的「那件事」就是了解那個大一點的世界是什麼?我們又如何在其中參與,作者稱之為「社會體系」,例如:學校、家庭、企業等都是社會體系,在社會體系的成員互動中,會有想法、感受與行為,會鋪成一條大家都選擇阻力最少的路就是「社會運作」。這一段敘述有些抽象,但黃泰山 老師用為什麼大企業家已經家財萬貫,但是還繼續要求企業要賺錢?是企業家貪婪?還是有一個體系運作使企業家必須不斷的追求佔有率及利潤,強調要競爭創新,像眾人在玩搶位子的遊戲一樣,企業家也許是自願也許是被迫,但企業家都知道只有搶到利潤的位子才是阻力最小的路,也是企業運作的重心,一種企業家不願也不敢違背的遊戲規則。
作者也用大富翁的遊戲來說明「社會運作」,大富翁的遊戲就是我會想盡辦法要贏,就算與自己的小孩玩大富翁的遊戲,我都會想贏,並不是我貪婪,而是遊戲設計的重點就是要贏,只要贏才是阻力最小的一條路,在玩大富翁遊戲的同時,我們也覺得要遵守遊戲規則,就算是我們與自己的子女一起玩此種遊戲,我們也會說:「對不起!我把你最後一塊錢給拿走,因為遊戲規則就是這樣啊!」,這就是作者說的「森林不只是一堆樹的組成,這些樹還是以一種特別的關係在組成」,也是作者說的那件事。
跟我們有關,也跟我們無關
這個世界並非我所創造,這使我不會為這些社會問題感到罪惡自責,這畢竟不是我的錯,然而,社會學同時也讓我了解到,對於如何參與這個社會,我是如何在做選擇,而我的選擇又帶來什麼效應,為什麼會有這些效應。
看到這段話讓我釋懷不少,回顧自己在職場數十年扮演的角色,是企業家「效率的守護者」,為追求利潤的效率達到最高,也做出一些不得已的處置,作者認為對於「社會運作」造成苦難的後果,大可不必覺得罪惡自責,社會的貧窮問題、種族歧視、環境污染不是我們一手造成的,無須內疚與自責,但也並非與自己完全無關,我們為了生存,選擇一條阻力最小的路──從衆,雖然這個選擇並不輕鬆,但是不表示我們就會一直從衆,因為社會體系不是某件東西,社會體系是一種持續的過程,人們有所行動,想要讓體系運行,體系也不斷的改頭換面推陳出新,所以作者一直強調我們還是可以「選擇」,選擇看清楚社會運作產生的「不公平」、「非正義」、「享有特權」的現象,當我們看清社會運作與個人生活關係時,我們能選擇我的責任是什麼?我能做什麼來改善現狀?我如何能提供出路?而不要成為問題的一部份。
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實踐社會學並不是要我們找出罪魁禍首,而是要激發我們提供一部份出路的潛力,而非成為問題的一部份。
如果社會體系及其影響面是不斷的更替出新,而這種更替出新是由於人們的社會參與使然,那麼改變的契機是無限的,只待我們去挖掘,並展開行動。
本書用「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社會生活的結構」、「人口與人類生態學-人類、空間、場域」、「我們、它和社會互動」四章內容,以見樹又見林的方式說明人與社會體系互動的關係,讓我們看清社會運作背後的原因,與那條阻力最小的路,但並不是要我們一昧的「從衆」,或要找出罪魁禍首,作者要我們選擇作為提供出路的一部份,而不是成為社會問題而努力,就是一種實踐與承諾,相信社會體系運作會因為我們不斷的參與,會不斷的更替出新,這改變的契機會是無限的。